
我們在香港的歷史
蜆殼在香港開展業務,可追溯至一個多世紀以前。開業初期,蜆殼的業務以供應家居照明及煮食用火水為主,但隨著香港交通及工業的發展,公司的規模日益龐大,業務亦漸趨多元化。
在1907年組成荷蘭皇家蜆殼集團前,蜆殼運輸貿易公司及荷蘭皇家石油公司已在華南地區經營業務,雙方互相競爭。其中蜆殼運輸貿易公司早於1891年已開始從事出口往中國的業務,而荷蘭皇家石油公司亦於1894年踏足中國市場。至於香港方面,蜆殼的本地代理在當時靠近中國邊境的深水埗開設了油庫,而荷蘭皇家石油公司位於北角的油庫亦於1897年建成。
早於上世紀初,兩家公司已了解到合作開拓遠東石油市場的好處,雙方遂於1903年合資開設亞細亞火油有限公司。
在1907年合併前後,集團的業務大部分均透過代理商進行。直至1913年,由於石油產品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,集團分別成立了兩家附屬公司──亞細亞火油(華南)有限公司及亞細亞(華北)有限公司,負責管理有關地區的業務。亞細亞火油(華南)有限公司還在中環設立了辦事處,成為公司華南以及菲律賓的地區總部。該等公司即為目前中港兩地蜆殼公司的前身。
1941年,亞細亞火油(華南)有限公司是當時香港第二大的企業,發行資本超過1.5億,僅稍遜於香港匯豐銀行。然而,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日本徵用了亞細亞火油公司在上海和香港的所有財產,迫使蜆殼停止了商業活動。
蜆殼在香港的主要油庫因戰亂而受到嚴重毀壞,因此在觀塘興建了一座全新的儲油庫,該油庫於1947年落成。之後中國因開始文化大革命而不再開放市場,香港在這時期成了蜆殼的業務重心。當時香港的經濟出現轉型,新工業的興起刺激了航運業務,並帶動社區的能源需求,如交通工具、照明和供暖等。1950年代,香港的石油用量在十年間增加了三倍,蜆殼是主要的油品供應商。
自1960年代起,工商業成為香港最大的石油產品用戶,包括蜆殼率先引入的液化石油氣。最初,液化石油氣以罐裝形式供應給顧客,後來蜆殼再次領先興建中央儲氣缸,並為香港的用戶鋪設了輸氣管道。
60年代末,蜆殼有機會恢復部分中國大陸海輪燃油和潤滑油的銷售業務。及至1970年,蜆殼公司設於鴨脷洲的另一油庫宣告落成,位於大角咀和北角的兩所舊油庫則相繼於1980年及1981年停用。不過,每當提及或途經蜆殼街和油街,仍會教人想起兩所油庫昔日的光輝歲月。
隨著蜆殼業務取得幾項重要進展,蜆殼決定於青衣興建一座新油庫,以取代觀塘和鴨脷洲油庫,並於1991年投入使用。青衣油庫是世界最先進的燃料儲存和運送設施之一,高度注重安全、保安及環保。今時今日,青衣油庫於滿足香港市場對石油及化工產品的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您可能對以下內容感興趣
蜆殼綠趣遊蹤 ─ 尋找蝴蝶
今年計劃以《蝶.藝.街頭》以蝴蝶為主題創作。
蜆殼/ 港島青商展能學童獎學金
「蜆殼/ 港島青商展能學童獎學金」已成為一種對展能學童特別和極大鼓舞的榮譽。
香港蜆殼義工隊
「愛服務‧樂分享‧齊延續」–香港蜆殼義工隊